“世界级料子”适配什么高质量项目
示范区到底要发展什么产业?自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以来,这个问题就被经常提起。如今,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上周涉外离婚律师,示范区正式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准入标准》)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
在发布会上,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唐晓东介绍说,《指导目录》《准入标准》这两个文件明确回答了示范区应当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和先行启动区可以落地什么样的项目这两个重要问题,代表了示范区在探索项目管理、投资管理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果,做到了一个目录明导向、一个标准定准入,实现了产业发展导向、项目准入标准的跨省域统一。
指标很硬
根据《指导目录》,示范区将以五大经济为主导,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五大经济分别为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和生态型湖区经济。包括人工智能芯片、5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研究型大学等产业被列入这份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准入标准》聚焦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新引进及盘活存量用地引进的工业项目、研发总部项目,重点从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等四个维度推动提升新项目招引质量。
这四个维度有量化指标,比如在创新浓度方面,明确提出科技人员占比(如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研发投入强度(如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知识产权拥有性等要素指标。在经济密度方面,提出工业用地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达产产出强度不低于1000万元/亩/年,税收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年。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根据上海青浦区去年发布的《青浦区产业用地项目准入实施办法(试行)》,青中片区(重固、青浦工业园区、青浦新城)工业用地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达产产出强度不低于1000万元/亩/年,税收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年。这些指标与《准入标准》一致,考虑到位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朱家角和金泽等地在青浦的经济实力偏弱房子遗产继承,工业基础较差,这个要求不可谓不高。
底气也足
唐晓东补充说,对《准入标准》中提到的刚性指标,适当兼顾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推动先行启动区五镇各自制定三年过渡方案,确保到2022年达标。可以看出,示范区在产业发展上有着自己的底气。
底气来自哪里?一方面是来自示范区的成绩单。据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介绍,2019年,示范区内两区一县实现生产总值3806亿元,较2018年增长61%,二、三产业平分秋色(增加值比重约为47%∶51%),产业协同合作日趋紧密,已经形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四大千亿元级产业。
另一方面,也有对于行政红利进一步释放的信心。示范区的一体化正在消除行政区经济束缚,打破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其目标就是形成真正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减少内耗性竞争。有的企业已经提出,因为注册在示范区,发展空间变大了。
与此同时,示范区这块世界级的料子,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不一般的想象空间。上海市青浦区经委主任朱要武提到,在青浦,华为引领的软件信息产业正蓄势待发,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华为引领的青浦软件信息服务业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
在一个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可以发展好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此前示范区的一次新闻通气会上,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曾表示: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创新经济,如果我们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这个地方变成了这样一幅图景,这是我们期待的,但是这需要艰苦的努力。如今图景已绘就,示范区人仍需努力。(来源:解放日报记者陈抒怡)